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医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精神五脏论第一
(皇甫谧)
五脏变第二
(皇甫谧)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皇甫谧)
五脏六腑官第四
(皇甫谧)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皇甫谧)
十二原第六
(皇甫谧)
十二经水第七
(皇甫谧)
四海第八
(皇甫谧)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皇甫谧)
营气第十
(皇甫谧)
营卫三焦第十一
(皇甫谧)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皇甫谧)
津液五别第十三
(皇甫谧)
奇邪血络第十四
(皇甫谧)
五色第十五
(皇甫谧)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皇甫谧)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皇甫谧)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皇甫谧)
奇经八脉第二
(皇甫谧)
脉度第三
(皇甫谧)
十二经标本第四
(皇甫谧)
经脉根结第五
(皇甫谧)
经筋第六
(皇甫谧)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皇甫谧)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皇甫谧)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皇甫谧)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皇甫谧)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皇甫谧)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皇甫谧)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皇甫谧)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皇甫谧)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皇甫谧)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皇甫谧)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皇甫谧)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皇甫谧)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皇甫谧)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皇甫谧)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皇甫谧)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皇甫谧)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皇甫谧)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皇甫谧)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皇甫谧)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皇甫谧)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皇甫谧)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皇甫谧)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皇甫谧)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皇甫谧)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皇甫谧)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皇甫谧)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皇甫谧)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皇甫谧)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皇甫谧)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皇甫谧)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皇甫谧)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皇甫谧)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皇甫谧)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皇甫谧)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皇甫谧)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皇甫谧)
针灸禁忌第一(上)
(皇甫谧)
针灸禁忌第一(下)
(皇甫谧)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皇甫谧)
缪刺第三
(皇甫谧)
针道第四
(皇甫谧)
针道终始第五
(皇甫谧)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皇甫谧)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皇甫谧)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皇甫谧)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皇甫谧)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皇甫谧)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皇甫谧)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皇甫谧)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皇甫谧)
阴阳大论第七
(皇甫谧)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皇甫谧)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皇甫谧)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皇甫谧)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皇甫谧)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皇甫谧)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皇甫谧)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皇甫谧)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皇甫谧)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皇甫谧)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皇甫谧)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四
(皇甫谧)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皇甫谧)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皇甫谧)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皇甫谧)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皇甫谧)
五脏六腑胀第三
(皇甫谧)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皇甫谧)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皇甫谧)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皇甫谧)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皇甫谧)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皇甫谧)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皇甫谧)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皇甫谧)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皇甫谧)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皇甫谧)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皇甫谧)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皇甫谧)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皇甫谧)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皇甫谧)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皇甫谧)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皇甫谧)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皇甫谧)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皇甫谧)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皇甫谧)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皇甫谧)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皇甫谧)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皇甫谧)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皇甫谧)

微信扫一扫,访问小程序